很少人知道,中国除了是人口大国外,还是一个慢性病患者大国,已确诊慢性病患者人数高达2.6亿人,并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加。不过其中九成五的慢病患者并不需要临床治疗,而只需要进行健康管理,也造就了慢性病管理的万亿级市场。
慢性病管理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消息共享,没有建立系统档案,导致医生无法跟踪患者情况。此外,慢性病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经常性地去往医院治疗。因此,慢性病监测/检测家庭化就成为当前主要趋势。
慢性病监测/检测家庭化其中最主要的一环是。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在健康、保健等领域的支出在加大,以血压计、雾化器为代表的市场一直增长迅速。
目前国内占整体医疗器械市场的比例不高,只占到总销售额的14%,与发达国家平均25%的比例还有不少差距。并且,我国家用医疗器械的人均消费水平较低,美国则是国内的20~30倍左右。可见,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医疗器械需求增长的三大原因
在过去十年间,国内医疗行业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医疗市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连续多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其中经济发展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医疗制度的改革及国际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医疗器械的潜在需求释放。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推动实现了快速发展,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医疗保健意识加强推动了医疗保健产品及服务的消费增加。居民更加关注与生命健康有关的医疗、保健消费,医疗器械的选用越来越先进,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医疗消费观念也逐步由治病转向疾病预防与保健。
2008-2014年收入与居民收入情况(单位:亿元,元)
资料来源:前瞻资讯研究院整理
而我国新医改政策的实施有效推动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医改的不断深入,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府持续加大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并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且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以及居民对自我健康管理认识的提高,使家庭医疗器械需求增加。
同时,医疗器械国产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建议等重要文件都明确将高性能医疗器械列为重点发展产业。未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思路将以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为核心来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扶持和发展国产医疗器械产业。
最后,国际环境营造了行业良好的发展条件。其中美国新医改法案的通过有利于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在美国的销售,美国新医改法案明文鼓励美国医疗卫生系统从其他国家购买价格更合理的医疗相关产品,以降低美国高昂的医疗费用,此举将有力推动我国优质在美国医疗系统的销售。
还有全球产业转移同样推动了我国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发达国家逐渐将其电子、材料加工、先进制造等行业向中国转移。随着产业转移的集群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使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采购成本不断降低,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给和良好的配套产业支持。
家用医疗器械迎重要发展期
家用医疗器械主要分为治疗仪、检测器械、保健器械和护理康复器械四大类,其中血糖仪、血压计、按摩器械等细分品类已成为家用消费品的标配。根据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活期理财]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家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179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22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7%,2013年至2018年家用医疗器械的市场增速有望保持在6.52%,超过同期医疗器械母行业增速2.12%,更高于医药市场整体增速的3.81%。
2010-2014年全球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整理
国内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同样增长迅速,根据上述报告数据,2010年中国家用医疗市场规模为137.65亿元,2013年增长之290亿元,预计2014年市场规模为376.42亿元,高于同期医药工业增速的7.26%和医疗器械全行业的11.70%。
2010-2014年国内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家用医疗器械区别于医院使用的医疗器械,其有操作简单、体积小巧、携带方便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应用在一些慢性病,如血压血糖的检测/监测时优势更为突出。由于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各项慢性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潜在需求人群是家用医疗器械发展的基础。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居民对于家用医疗器械并未形成大规模的消费习惯,重要原因还是消费水平和健康意识的差距。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以每年大于15%的速度增长,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消费意识的进步会刺激家用医疗器械渗透率的提高。
而且,目前我国公共医疗资源短缺,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资源配置的三个主要指标均落后于发达地区,特别是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甚至还不足日本的1/5,短时间内将难以赶上发达国家。所以,慢性病监测/检测家庭化是在当前大环境下有效缓解公共医疗资源匮乏的途径,也将进一步释放家用医疗器械的市场需求。